2021-04-27 19:31:02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的航天事业迎来了一次重大的突破。我国的航天员杨利伟,乘着由长征2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5号载人飞船顺利进入太空。这一次胜利的操作,代表我国在航天事业成功的进入了载人航天的阶段。取得这些成就,自然也离不开航天员和背后默默付出的研究人员。杨利伟作为当年的宇航员之一,这次之后却再也没有登舱,这究竟是为何?
杨利伟,1965年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父亲和母亲都是当地一所中学的老师,小时候的杨利伟内向又胆小,父亲为了改变一下他的性格,就带他去爬山、游泳,锻炼他的胆量。久而久之,杨利伟也喜欢上了运动。小时候的梦想总是纯粹的,每当看到天上飞的小鸟时,杨利伟总是希望自己也可以像鸟儿一样在天上飞翔,这个愿望也被他深深的埋在了心里。1983年,正是杨利伟在上高三。有一天,校园里来了一些穿着军装的人。原来是中国的空军,要在这一批应届生里招飞行员。这可把杨利伟高兴坏了,可谓是踏遍铁鞋无觅处啊,他第一个报了名。
后来经过严格的选拔、考察、体检、面试等流程,18岁的杨利伟正式成为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飞行学院的一名学生。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航天事业,1995年,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指挥部成立。为了尽快发展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指挥部要求,从现役的飞行员中选拔预备航天员。随后,在各项的测试中,杨利伟都顺利通过了。他和另外十三位优秀的飞行员,成为了中国首批航天员。而在航天员背后是我们看不到的辛苦训练,航天员的训练任务与别的兵种不同,可以说是接近魔鬼式的训练了。天上和地下不同,想要上天就必须要经过第一关,那就是脱离地球的引力。
这项训练是利用离心机来模拟试验的,要进行8个G的加速度训练。很多人对8个G没有概念,这么说吧,我们平时坐的过山车是2到3个G。曾经有一个游乐园将过山车做到了5个G,坐过的人都表示难以接受。而8个G脸部都会变形,眼泪会控制不住往下掉,还要承受大于自己4倍力量的压力,困难程度可想而知。航天员在训练的时候,手里会配一个警报器。这个警报器是干嘛用的呢?就是当你在离心机里觉得难以承受时,可以按下警报器告诉舱外的人,给你把机器停下来。但是,自从我们的航天队伍成立以来,时至今日,警报器从来没有被拉响过。
不仅如此,航天员们还要进行连续旋转,在狭小幽闭的空间进行作业,睡眠不足等等,严格的考验。一连串的训练下来,很多人都吃不消。美好的航天梦的背后,是说不尽的艰辛,也是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杨利伟曾说过,我们选择的不是一份职业,而是一份责任。也正是有了这份责任,才支撑了大家默默的坚持着。2003年7月,经过了严格的筛选后,杨利伟具备了独立执行航天飞行的能力。同年10月15日,在举世瞩目下,杨利伟乘着由长征2号F火箭运载的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进入太空。虽然成功了,但是第一次也意味着还有很多未知的风险和意外相随。
没有前人的经验作为参考,所有的行为可能带来的风险都成为了未知。而杨利伟,也经历了可怕的26秒,至今谈起还心有余悸。当火箭上升的阶段,杨利伟正承受着数倍于自己体重的巨大过载压力时。火箭与飞船产生了低频共振,并且二者叠加在了一起,那种感觉就像是在自己周围敲锣打鼓。那种震动难以想象,有一种濒临死亡的感觉。好在26秒钟后,飞船稳定了下来。也就是个短短的26秒,让杨利伟第一次觉得时间是那么的长,感觉自己就要死掉了。即便在上飞船之前,他已经做好了很多准备,也包括自己的牺牲,所幸他坚持下来了。
2003年10月16日,杨利伟成功返回地球。回来后,他第一时间将这个意外的状况反映给了航天的科技人员。经过科研人员的不断努力,从神舟6号开始,便再也没有出现过低频共振的情况发生。都说每个成功的男人背后都有一个默默付出的女人,杨利伟也是如此。杨利伟的妻子原本是一名中学教师,由于丈夫工作的特殊性,她毅然辞去了工作,除了照顾老人和孩子,就是跟随在杨利伟身边照顾杨利伟的生活,不管条件多么的恶劣,她没有丝毫的抱怨。可他们谁都没有想到,老天爷给了他们一次重重的打击。
他们年仅2岁的女儿,被病魔无情地夺走了生命。女儿生病的时候,杨利伟正在接受封闭训练,也因此没有见到女儿最后一面,而女儿的离世给了他们沉重的打击,一时间整个世界都失去了颜色。为了担负起国家赋予的使命,杨利伟调整好自己的心情,化悲痛为力量,回到自己的岗位上,一次又一次地执行训练任务。最终,他没有辜负国家和人民给予他的希望,成功的登上太空,成为了登上太空的第1位中国人。随着年龄的增长,杨利伟身体各方面条件已经不适合再次登空了。不过,他依然坚持在中国的航天事业的岗位上。
如今55岁的杨利伟,担任着中国载人航天工程总设计师,依然积极参加航天员的训练。2020年7月,天文1号火星探测任务迈出了中国行星探测第一步。9月,长征11号火箭完成了一箭九星发射。11月,谷神1号商业运载火箭首飞成功。12月,嫦娥5号完成世界首次月球轨道无人交会对接。退居幕后的杨利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中国经济和科技迅速发展的背后,是多少爱国人士默默的付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们在记住他们的同时,也应该贡献出自己微薄的力量,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让自己的人生变得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