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0 16:30:02
质量安全问题饱受质疑
本报记者毛瀚民深圳报道
打着“一成首付”的幌子,深圳一个烂尾了十多年的楼盘港澳8号豪华变身,吸引了一大批来自香港的投资客入市。不过,据时代周报记者调查,该楼房的主体架构早在2002年已经完工烂尾,搁置10年重新启用,其建筑质量饱受质疑。
此外,港澳8号置相关政策于不顾,对外宣传的一成首付真相究竟如何?开发商港丰房地产是如何成功运作这一备受关注的深圳烂尾楼,使其咸鱼翻生?
日前,时代周报记者来到位于深圳东门中路和深南大道交会处的港澳8号,一探究竟。
变相的“一成首付”
在东门中路熙熙攘攘的人群中,时代周报记者随着一位举着港澳8号广告牌的代理售楼员进了附近的售楼处。参观完样板房,一位名叫唐洪的售楼经理看记者投资兴趣浓厚,拿出笔来给记者算了一笔账。
据唐洪介绍,该楼盘目前推出了三种优惠措施:若交付三成首付,享受总价8.7折优惠;若选择“一成首付”,则享受开发商垫付两成,其中一成免费的优惠,实际相当于打了9.8折,而另一成则购房者在年内分三次无息还清即可;若一次性付清,可打8.5折。
港澳8号售楼处工作人员介绍,第二种做法最受买家欢迎。她举例,一套40平方米的一房单位,原价约在120万元。公司先给9.8折的优惠,再返还一成,相当于实际打了8.8折。价格降为约105万元。但购房者首付仅需12万元。折后价格约在25000元/平方米。同时公司奉送了3000元/平方米的精装修,很划算。
“首付三成还是需要买家自己付,只不过,开发商后来返还两成。所以也不算是首付一成。”唐洪说,“从2月25日后就已经没有这种付款方式了。因为被媒体报道后,事情闹得比较大。”
尽管如此,唐洪向时代周报记者暗示,若买家有诚意买楼,执意要做到首付一成,他去向领导申请,也是能做到的。
当记者询问是否可以由开发商垫付两成首付,售楼处的一位负责人解释:港澳8号绝没有帮客户垫付两成首付的情况。港澳8号虽然在宣传用语上出现了“一成首付”的字样,但购房者在购房实际支付时,仍要交三成购房款,而三天后公司会赠送购房者“家电款”,而这笔赠送的钱就相当于一成购房款,10万-20万元不等。在剩下的两成中,港澳8号仅承担其中一成购房款一年的利息。另外,如果购房者有贷款需求,港澳8号会帮助联系。
深圳平安银行一位信贷人士对记者表示,根据现在的规定,首套房首付比例不低于3成,二套房不低于6成,这是要严格审查的。如果开发商垫付了首付款,再由购房者分期支付,实际上是打了个政策的“擦边球”。
港澳8号的开发商港丰地产承认,变相“一成首付”降价促销的港澳8号,近几日迎来深圳市规划和国土委员会(以下简称“深圳规土委”)调查,最终深圳规土委认定开发商并非“一成首付”,没有违反现行政策。认定标准以银行实收为准,其中赠送的一成款项为“购买家电款”。
据业内人士透露,深圳有几个楼盘在去年就开始实施“一成或者二成首付”操作,只是不敢对外公开,担心被查。像港澳8号这样“明着来”的,还是第一个。也因此该楼盘引起深圳市国土部门的关注。深圳规土委认定的基础是,消费者购港澳8号时,银行方面在交易时的实收款仍是3成。赠送“家电款”则属于开发商的优惠措施。
居住安全让人担忧
来自香港的投资客们可能想不到,繁华地带的新楼盘港澳8号有着不同寻常的故事。
据时代周报记者调查,港澳8号原名首都大厦,即深圳港丰大厦,是十多年的烂尾楼。港澳8号(原名首都大厦)于1993年由两国营企业用政府划拨用地动工兴建。1993年申报,1995年兴建至5层裙房主体后停工。
2002年香港港丰集团一举收购了首都大厦75%的权益,成为其发展商。但是由于首都大厦本身负债累累,建筑年限也已过了10年等因素,香港港丰集团续建要求将标准层改作商务公寓用途,层数增至36层后,项目停止动工。直至2005年,政府出台一系列的优惠政策,首都大厦遇到的难题才基本得以解决。
其间,港丰房地产因拖欠施工队施工费4000万元,施工队于2005年单方面停工,后续资金不足的港丰集团只能眼巴巴地看着这栋大厦再度烂尾。
据知情人士透露,港澳8号能再度咸鱼翻生,得益于2010年深圳高发投资控股公司收购了这个烂尾楼。
深圳市高发投资控股有限公司由深圳市滨基实业(集团)有限公司、深圳鹏基(集团)有限公司、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共同投资成立。高发投资在深圳开发了不少楼盘项目,如高发城驰、高发第五大道等。
高发投资的前身为成立于1988年6月的深圳市高速公路建设指挥部和深圳市高发实业有限公司,主要从事各类投资、兴办实业、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方面的业务。10多年来,成功开发建设了高发科技工业园、高发东方科技园、高发佳苑、高发单身公寓楼等住宅和厂房。而开发商滨基地产近年来共开发了福乐园、天泽花园、商会大厦、银湖花园别墅等项目。两者合计已经有了10个项目。
港澳8号于2004年封顶。封顶后一直呈烂尾状态,封顶7年后外立面才得以覆盖,不少建筑界专家对这样的楼盘的建筑耐用度提出质疑和担忧。
“这个项目从2002年到现在,中间几度停工,主体建筑和格局早就不适应现代住宅的需要了,开发商在原基础上包装一番就开始发售,楼盘的质量和居住安全很让人担忧。”熟悉该项目的地产人士大多这样评价。
作者:毛瀚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