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0 03:03:02
甜椒儿妈妈,一个时间相对自由的全职妈妈,喜欢分享,喜欢倾听,希望把经历过的、看到过的、听到过的,用文字的方式表达出来,对观者在育儿上、情感上有所启发……
文|家有小甜椒儿(专注优质原创,抄袭必投诉维权,欢迎个人转载分享)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我们都说年轻人现实,尤其是家里有儿子的父母,对现在的女孩子尤其不满意,不管谈得怎么样,钱不到位,说什么都不行。
年轻人谈恋爱,或者还不会看经济实力,主要看人品和样貌,父母帮忙相亲的情况下,一定是先看对方的家庭条件,这一点达不到要求,其他都是白扯。
其实,不仅仅是年轻人,老年人相亲表现得更现实,年轻人小伙子没钱尚且可能找个女朋友,年纪大的老头子,如果没有钱,只能等着孤独终老。
77岁老爷子相亲67岁大妈,讨价还价,细节很精彩
77岁的常大爷,有两个女儿两个儿子,三代老中医,大女儿电力研究所退休了,二女儿是十九中的老师,大儿子联通邮电学校毕业,小儿子本来是想跟他学中医,但是无奈没这个天分,最后自己开起出租车。
常大爷家生活条件富裕,他自己虽然没有医保,但是自曝不差钱,从现在开始再活50年,也不需要跟子女要钱花。
老爷子自从老伴离开后,一个人生活,深感孤独,所以想要找一个老伴一起生活。
相亲对象是一个67岁的大妈,老爷子原本的目标是62岁到65岁之间,67岁也勉强能接受。
相亲过程很耐人寻味。
常大爷最初就放话:“如果可以,我每个月都会给你钱,你可以把那钱给你儿子,我不管。”
这位大妈还是想了解一下实际情况,问老爷子每个月的生活费是多少。
老爷子说没数,算是没有正面回答。
常大爷反问庞大妈一个月需要花多少钱。
庞大妈回答很简单也很直接:我好花、好穿。
好花好穿,生活费少了肯定是不行的。
常大爷的回应很耐人寻味:实际上她长得有点老,有好衣服也穿不出去。
重新坐到一起,常大爷开门见山问庞大妈:你想要多少钱,我看我能接受不。并强调说“没老保,不代表没钱”。
庞大妈没有直接回答,表情犹豫,常大爷补刀:你要多了,肯定没有,你要是年轻一些,61岁,或者是62岁,长得漂亮点,我宁愿多花一千。
看到这忍不住笑了,这老爷子找老伴,还要看漂亮不漂亮?话说,人老了不都是一个样子?
庞大妈笑了问自己“值不值2000元”。
常大爷说:自己一年收入30万,应该找个62岁、63岁差不多的,你要是原配行,不是原配,照我心里的目标,实话说差点。
这是要谈崩啊,指出对方长相不够漂亮,年龄太大了,不符合内心标准。
庞大妈是个爽快人,直接说:“你那重找吧。”
结果峰回路转,常大爷改口说:我一个月给你1500,看你表现,你要是对我好,兴许会给你3000。
结果两个人一拍即合,打算先相处试试。
果然是,价格给到了,才可能继续谈,价格谈不妥,其他都是扯。
少年不努力,老了都遭嫌弃
这个相亲的经历就是一个教训,告诉年轻人:少年不努力,老了以后都遭嫌弃,还要为一两千去耍手段,来个“先扬后抑”,好让对方接受自己,到时候如果真的拿不出这个钱,只能自己孤独终老了。
人老之后,跟子女生活在一起不太可能会有好的结果,因为孩子终究是有孩子自己的生活,子女要养育下一代,要有自己的私人空间。
人老之后,跟着子女只剩下熬时间,子女们想的是什么时候可以摆脱,父母想的是,什么时候让子女摆脱,还可能夹杂一些不愉快的情绪和矛盾,柔和到一起真的酸甜苦辣,感受人间疾苦。
即便是老人,也最好还是有自己的家,老伴离开了,再找一个合适的,两个人共同扶持,共同帮助。
可是谁都能找到合适的老伴吗?
事实上找个合适的老伴太难了,谁都想要有个稳定的后半生,钱就成了最重要的因素,没钱怎么可能有稳定的后半生呢?
老人的实力,全是源于幼年、少年、青年时候的努力,孩子不努力,年轻时候过不好,老年更遭罪。
有子女找老伴,和孤独一人找老伴,处境完全不同
看完这个相亲的过程,有人说,这样看来最终靠的还是伴侣啊,伴侣没有了,找个后老伴,终究是指望不上儿女。
《小舍得》已经迎来了大结局,还没来得及从头到尾细看,只看了其中的一些段落,有一个段落是田雨岚约南俪出来,希望她可以主动把自己的妈妈接走,代价是给欢欢提供一个重点学校的名额。
她之所以突然迷途知返,是因为她发现她的妈妈生活的重心就是老头子,对他的病情、身体情况了如指掌,时时刻刻念叨的都是老头子的健康情况。
而对于爸爸的身体的真实情况,南俪却一无所知,甚至不知道爸爸对什么过敏。
这一幕还是很感慨的,儿女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很多时候会忽视了父母的喜好和身体情况,可以把父母照顾好的,永远是父母的伴侣,而不是儿女。
儿女年幼的时候,父母可以无微不至照顾他们,但是到父母老了,儿女却很难做到这一点。
有人说,既然如此,那么养孩子跟不养孩子,对老年来说有什么区别吗?养孩子还要耗费十几年的精力,耗费大量的财力。
其实是不一样的,即便老年之后和老伴相依为命,孩子们只是偶然来探视,心情是不一样的,有孩子在,心就是安定的,没有孩子来偶尔探视,心就容易是死的,没有牵挂的。
老年之后,最需要的是这份牵挂。
很多时候人到老年,活着的动力靠的是一种牵挂,一种信念,和一种荣耀,或者是一份关心,而这些都跟孩子有关系。
养孩子十几载,得到的,从物质上来看,要远远小于付出的,但是从精神上看,却是远远大于付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