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5 17:30:01
在教育界流传着一个很著名的故事。
说在一列开往北京的火车上,有一位农民父亲和他的一双儿女,女儿是三年前考上了清华,儿子今年考上了北大。
有人就问这个父亲,“你把两个孩子都送进了最高学府,有什么绝招啊?”
父亲挠挠头操着一口浓重的乡音说:“我这人也没啥文化,哪有什么绝招。我就是觉得孩子上学花了这么多钱,不能白花了,每天孩子放学回家,我就让他们把老师讲的再给我讲一遍。如果我没听懂呢,我就再问问孩子,如果孩子也没弄懂,就让他们第二天去问问老师。这样一来,我花了一份钱,教会了两个人。”
“也奇怪了,自从我让孩子们教我,他们的劲头就上来了,别人孩子玩得热火朝天的时候,他们就在家里得意洋洋的教我,就这样学习成绩一直挺好……”
很多人知道,这个父亲的成功是因为无意中运用了著名的“费曼学习法”。
哦,原来这个“一边学一边教”的方法叫“费曼学习法”。
费曼:费曼学习法是个啥?不过我们要先澄清一件事:费曼本人,完全不知道费曼学习法是什么东西,就像牛顿没有被苹果砸过,富兰克林没有在雷雨天放过风筝。
费曼学习法这个玩意儿,追根溯源是一个叫斯科特扬的加拿大人,在2013年出版的《如何高效学习》(中文版)中提出的。
经过热心网友考证,该书英文原版是在2009年问世,原版里头没有费曼学习法。2011年斯科特扬在自己的博客里开始炒作这个概念,大火之后就顺势在中文版里给加上了。
生造这么个概念的动机也很明显,就是想借费曼的名气。
费曼是什么人?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参与过“曼哈顿计划”,被认为是爱因斯坦之后最睿智的理论物理学家,有趣的是,费曼还第一个提出了呼麦这种演唱技法。
所以斯科特扬说白了,就是要找这么一个牛人来给自己的理论背书,然后恰好,中国读者对权威又尤其买账,费曼学习法也就这么流传开了。
就像一个金句即便不是鲁迅说的,这句话的价值也仍然成立一样,这个假的费曼学习法,倒是的的确确触及到了学习的真正痛点。
上班族应该都有过这么一种体验:哪怕你是部门的业务骨干,处理日常工作得心应手,现在领导让你做个PPT,周五来个业务分享,你多少会有点忐忑不安。
为什么?因为自己懂不懂是一回事,能不能讲出来是一回事,讲出来了别人能不能听懂是另一回事,如果别人没有听懂,那么自己到底是不是真的懂,可能又是一回事……
很多时候当我们学完一个东西,我们以为自己懂了,但其实我们不知道“我们不知道”。
就像开车会有盲区一样,学习的世界里,这种无法被自己觉察的“不知道”,叫做“盲维”。
盲维可比盲区更难把握:开车的时候,盲区是你看不到的地方,但你知道有盲区的存在,所以你转弯的时候会压低速度小心驾驶。然而盲维才是真的“盲”。
如果你不逼一下自己,盲维的部分永远不可能被发现:许多时候,只有你真正讲给别人听,或者将你的所学以某种形式完整的呈现出来,你才会发现,哦,这里怎么有点不对劲?
学习的痛点,同时也是爽点,恰恰就在这个刹那迸发了。
刚才我们用讲PPT来类比,其实严格来说,讲PPT这件事都不足以让我们每个人直面盲维。
PPT有个什么特点?概括总结,言简意赅,如果我们在讲的时候突然发现自己好像有点说不清楚,其实完全可以省略一点或者干脆跳过去,通常你这么干并不是都会被观众发现。
这不就等于你已经好不容易和盲维打了照面,然后突然恐慌的逃走了吗?
怎么克服这种恐惧?简单一点说,就是把PPT模式转换为文字写作模式。
就比如此时此刻,你在读这篇关于费曼学习法的文章,我需要对我写下来的每个字负责,我得尽量保证让你看明白,我不能在里头加一段括号说:这里我可能还没有弄懂,请你们跳过去读下一段。
如果我的理解不够深入,如果我的逻辑有问题,我写出来的文字段落里一定会存在漏洞,或者我讲得不够生动浅白,那责任也在我,你作为读者照样可以关掉这篇文章,然后骂一句:写的什么垃圾。
这一系列的压力,在我准备写这篇文章之前,已经是可以预判到的,那要么,我放弃了,不写了,这样我不会挨骂,但我肯定不知道自己的盲维在哪儿了。
要么,我硬着头皮上,我把自己捆上,然后自己走上刑场。是生是死,在这一刻,是由你敢不敢直面盲维所决定的,在学习这件事上,但凡昂着头上了,即便你讲得漏洞百出,最终的结局也一定是:
刀下留人。
费曼学习法(我们姑且还是沿用这个叫法)是可以刻意练习的,大概可以分成这么几个步骤。
首先你选好你要讲的东西,选择一个概念,比如现在我就在给你讲费曼学习法是个什么东西。
在讲授之前,你得把与这个概念相关的素材全部整理出来,有些是强相关的,有些是弱相关的,强相关的素材是理解的核心,但弱相关的素材却未必没用,这些往往作为花絮能够提升倾听者的兴趣。
比如我一开始说费曼学习法根本不是费曼提出来的,是个假货,这就是弱相关的素材,但当大家真正深入理解这个假货,会觉得这东西还是有点用处的,大家的注意力也就被吸引过来了。
接下来是最重要的“上刑场”环节,也就是讲授。
这里请务必注意,你要以一个小学生(或者开头那个文化水平不高的父亲)作为讲授对象,而不要指望听的人是一个大学教授。
现在咱们各行各业都喜欢办个论坛,各路专家学者齐聚一顿高谈阔论,从上午签到致辞到中午茶歇到最后的圆桌峰会,一天下来抛出100来个专有名词,赢得了底下观众的200来次掌声。
到头来你问底下那些捧场的观众,听明白了吗,观众只能含糊其辞:讲得确实挺好。至于哪儿好,说不清楚,可能当时玩手机去了。
正确的姿势是,要用小学生都能听懂的语言或者概念,来解释这个复杂的东西,如果你沉迷于使用虚无缥缈的高级词汇,那就又掉进了另一种自欺的陷阱:你以为自己能讲出来了,底下都有掌声了,可是人家并没有听懂,只是不好意思举手提问罢了。
其实只要你坚持用大白话,会发现第一遍的讲授总是有各种问题的,而费曼学习法的精髓就在这里,就是倒逼出问题。
接下来,你唯有重新回到资料中,去找那个解释不清的部分,然后合上书,试着再讲一遍。如此反复,直到你真的可以完整的游刃有余的不怕人提问的,讲述你的概念。
最后,如果你对自己还有更高的要求,你可以回过头来重新审视之前的流程,看看还有什么可以精简的地方,或者还可以用哪些更生动的类比。类比是个很好的讲授方法,能让一个外行迅速的进入你的语境,也是能让一个孩子听懂的关键。
类比算是一种思维的升级,让深奥回归日常。
那么把费曼学习法用到极致的是一些什么人呢?
你肯定以为是那些学霸,其实不是,真正的极致是那些在网上卖课的,尤其是卖“如何成为有效学习的高手”这种课程的。
某知识付费APP上就有这样的课程,一共8讲,总计时长不足两小时,卖19块9,目前已经有超过32万用户购买过,流水达到640万。(郑重声明:这里不是打广告)
这个不需要再多做解释吧,道理很明显:没有什么比把知识放到市场上去兜售更能检验一个人的讲授能力了。
和那些讲授具体学科知识的课程相比,这种纯方法论性质的课程往往更加抽象,用户用一节试听课决定要不要付费,全看讲授者是不是真的在学习这件事上有干货,是不是讲得足够好听。
像这种直接把费曼学习法的精髓转化成收入的例子,也恰恰证明了这个方法是经得起检验的。
那么这种方法普通人怎么借鉴呢?考虑到你不是总能找到一个,愿意听你讲奇奇怪怪的事情而不用写作业的小学生,其实最行之有效的方法还是写作。
写作是个几乎随时随地并且丰俭由人的事情,你哪怕随手在记事本上留下那么一段话,都完全可能在日后成为你打破盲维的钥匙。
查理芒格费曼学习法所讲的这个道理,其实许多行业里的大咖都有类似的表达,其中最有趣的是投资大师查理芒格讲的“大猩猩理论”:
一个聪明人进入一个有大猩猩的房间,解释他的想法是什么,而那个大猩猩只是坐在那里吃它的香蕉。结束这段谈话后,那个解释的人出来时一定变得更聪明了。
如果你读完这句话第一反应是没看懂,那么恭喜你:在费曼学习法这个概念上,你已经快摸到那个盲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