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16 02:34:01
很多人手上、手掌、足底、指趾都长透明的小水泡,以为是上火,开始吃去火药,然而并不管用,这种透明小水泡最好不要挤破,因为挤破会越长越多,又痛又痒,这个小水泡是汗疱疹。
汗疱疹的形成,是体内的湿气过重,所以千万别认为上火了,这个时候去湿才是关键。
体内湿毒过重,导致手上出现一些小水泡并且轻微瘙痒。
湿气的产生,有外因和内因两方面
1、外因:
淋雨下水、居处潮湿、冒受雾露等而形成,如秋冬过早晨练,长期夜晚洗澡游泳,长期水中作业,久居地下室等,此为外湿。
2、内因:
思虑过度,身体劳累,气血亏虚,导致脾失健运,水液不能正常输布而化为湿浊,或多食油腻、甜腻,嗜酒饮冷等而湿浊内生,此为内湿。
中医总结:湿气重会对人体产生哪些危害?五脏有湿会有以下这些表现:
一、湿气在肾
腰酸背痛、四肢疼痛
房事无力、浑身疲惫
睡觉冒虚汗、手脚冰冷
黑眼圈重、眼部水肿
二、湿气在脾
食欲差、没胃口
腹部胀气、大便不成形
头部晕沉沉、感觉头重脚轻
头发爱出油、满脸油光
舌苔厚腻、齿痕明显、口中黏腻
三、湿气在胃
嘴唇干、爱脱皮、嘴巴臭
消化差、胃痛频繁
恶心干呕
四、湿气在肺
脸色苍白无血色
睡觉打呼噜
胸闷气短、凌晨3-5点醒
喉咙发炎、扁桃体肿胀
五、湿气在肝
眼红眼干有血丝
心烦易怒生闷气
小便黄大便干
脸上长痘长斑
祛湿“王牌”已找到,不是山药,平时敞开喝,湿气去无影
有句古话叫:“千寒易除,一湿难去。湿性黏浊,如油入面。”
《黄帝内经》认为:脾主运化,根除湿气,关键在脾脏。所以湿气侵体,需以健胃养胃、利水渗湿为主。脾胃好了,人体自身的排湿能力自然就变强了!
《本草纲目》记载:赤小豆和薏苡仁为祛湿双雄!医书记载了健脾祛湿汤,组方由赤小豆、薏苡仁、大麦三种食材配伍,后经御医调配,加入芡实、栀子、橘皮、苦荞等几种辅材,制成代茶饮,流入民间至今。
多种食材相得益彰、君臣佐使,制成茶包,每天热水冲泡5分钟,喝上2~3杯,无湿一身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