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5-30 21:23:02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印度都是作为中国的邻居而存在,与中国毗邻而居的印度,经常会被国际社会拿来与中国放在一起比较和审视。不仅是国际社会,在以前,都很有民族自豪感的两国人民不时也会讨论起两个国家孰优孰劣。
中国人对印度最大的印象就是脏乱的恒河、外车厢挂满人的火车和令人堪忧的卫生状况。而印度人也是一群民族自豪感很强的人群,他们认为他们的国家实力远在中国之上,中国不过是一个吃了人口红利的落后国家而已。
在十几年前,我国文化学者余秋雨先生去印度考察时,由于恒河糟糕的卫生情况,感到十分沮丧。在回程之时,恰巧遇到一位印度前文化部副部长,这位副部长以为余秋雨是考察了印度后,是为中国的落后而忧心,反而来安慰他,让他别灰心,称中国只需要用25年就能赶上印度。余秋雨听了尴尬不已,只能笑一笑。
恒河乱象印度缩影
在十多年前,余秋雨怀揣着极大的期待对印度进行了访问考察,在考察的前期,他对这一块孕育了古印度文明的土地感到极其兴奋和震撼,但游历了恒河后,他对印度的印象陡转急下。
从印度回来后,余秋雨写下了《印度:我拒绝说它美丽》一文。文中提到他看到的恒河及其周边的景象,
恒河两岸全是破旧肮脏的老屋子,挤满了各种各样的人,有乞丐、有病人还有来等死的老人们,男女老少统统挤在飘满了排泄物、垃圾、骨灰,甚至还有人和牲畜的尸体的恒河里。
这些人面无表情,一声不吭,有的人还会捧起河里的水来喝,他看到河岸上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老人,警察将他的尸体拖到政府的火葬场火化,火葬坑边还有野狗在啃噬残尸,但大家对这情况显然已经习以为常,没有人注意。
焚烧的味道混合着恒河及两岸各种味道,散发出一种难以形容的恶臭。就是这所见、“所闻”,让余秋雨几欲呕吐。
而余秋雨十几年前在恒河看到的这些,到今天,恒河的景象仍是一如往昔。
同样,印度人对本国的认知,对中国的认知也是一如往昔。他们认为中国的发展速度远远落后于印度,印度在各个领域都有极其突出的成绩,是一个发达的国家,而中国是一个贫穷落后的国家。
但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如今信息的传播更为快捷和方便,我们对印度的了解也更为全面。诚然,印度在计算机领域等某些领域有突出的成就,但整体而言,印度在很多方面发展缓慢,甚至极其落后。
到了今天,脏乱的恒河、落后的种姓制度、糟糕的基础建设和令人堪忧的卫生状况等,已让中国人对印象的讨论变成了一种调侃的态度,更遑论将其与当今中国相提并论了。
在某种程度上,中国和印度有一定的相似之处,两个国家都是第三世界国家的人口大国,同时也都是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印度于1950年宣布成立共和国,连独立建国时间都只比中国晚了一年,正是因此,两个国家才常被拿来比较。
那么,为何两个国家独立之后的发展之路却有如此大的差异呢?
殖民之殇
在19世纪,两中国和印度都被西方帝国主义国家侵略过,相比于中国是一个半封建半殖民地国家,始终有自己国家的政权存在。
印度则是一个完全被英国殖民统治的国家,到1950年1月26日,印度宣布独立的时候,此时英国已在印度进行了193年的殖民统治。
虽然都是经过本国人民艰苦卓绝的反抗才迎来国家的独立,但中国的反侵略战争更为彻底,印度的独立则是半和平式的,况且中国在反侵略战争后又经历了解放战争,因此印度也不像中国经历了彻底的社会变革。
而长期完全的殖民统治和没有经过彻底的社会变革,给印度带来了深刻的社会影响,英国遗留下的西方的意识形态和思想体系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印度社会,在经济、文化、政治和军事等方面都有西方的影子,具有典型的后殖民主义特征。
这就导致印度社会对西方文化的依附和认同,他们依附于西方文化,但又自大地以为自己也是被西方认可,是一种优秀和新兴的文化。
在看待中国的问题上,他们也以西方的价值观和标准衡量,对中国戴着有色眼镜,充满了偏见。他们继承了西方对待中国的一贯标准和认知,潜意识里就觉得中国是一个落后的国家。
文化之殇
印度对中国的偏见,除了殖民统治带来的后遗症外,还有传承文化方面的缺失。
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古印度创造了灿烂辉煌的文化,而生长在这片孕育了古印度文化土地上的印度人,对曾经古印度文明的辉煌十分自豪。
但今日的印度跟古印度实则是两个概念,作为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古印度文明对亚洲各国文化都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但随着外敌的不断入侵和长期的殖民统治,古印度文化也不断遭到了冲击和排挤,直至消亡,古印度曾经灿烂辉煌的文化实际早已断代。
但当今的印度人还沉湎古印度创造的辉煌文化的繁荣里,自以为得到了传承,这份虚荣让他们无比自大,没意识到只是虚有文化其表,毫无传承之实。
不仅传统文化的精髓没有得到继承,糟粕文化却仍在深刻地荼毒着这个国家。
印度有着十分丰富的宗教文化,却没有很好地管理和约束,宗教之间的冲突时有发生,曾经孕育了佛教文化的印度,如今佛教在这里已经式微,印度教和穆斯林大行其道,两者之间矛盾时有发生。
在印巴分治期间,双方更是爆发了一场大暴乱,导致数十万人死亡,数百万人成为难民。
而印度社会另外一种在当今时代极不合宜的文化制度就是种姓制度,种姓制度是一种以血统论作为基础的社会体系,它将印度人分为三六九等,高种姓人是高等人,低种姓则是贱民。
虽然在数十年前印度已经宣布废除种姓制度,但这条法律规定无异于一纸空文,种姓制度仍然在印度社会实际存在和深刻影响,种姓制度无疑极大地限制了印度社会的发展和进步。
文化传承的缺失,糟粕文化大行其道,导致印度文化现状惨不忍睹,就像余秋雨先生的慨叹。
小结:
一块孕育过辉煌文明的土地文明陨落,不仅是印度的悲剧,也是人类文明的悲剧,但更令人无奈的是,印度人对本国面对的问题毫不自知,反而充满了盲目的自信和对他国的轻视。
他们一味地沉溺在虚假的历史繁荣中,不愿开眼看世界,只能希望他们社会隐患带来的矛盾和冲撞,能让他们开始反思和自省,希望他们对当下和未来,对将来的印度到底要走向何方进行思考。
而我们也应该无比庆幸,同样经历过印度这些灾难的中国人以无比的智慧和勇气,让我们一次又一次化险为夷。
中华文化经过了无数的历史的考验和磨难,不仅一代一代地传承下来,而且不断进行创新,历久弥坚,更加优秀和具有生命力。而这种优秀的文化也让我们的国家愈加强大,让中国人自尊自信自立自强地傲立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