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目鸡娃,适得其反?智慧型的父母都选择这样做

2021-06-13 17:45:02

祖宗十九代票房 https://m.touzitop.com/xmzl/10968.html

  前段时间我在网上追了一部电视剧《陪你一起长大》,这部剧讲述了4个不同家庭的教育方式,不管是职场妈妈,全职妈妈,还是离异妈妈和二婚妈妈,尽管他们家庭环境不一样,但是都希望自己的孩子在幼升小的关键时刻都能够进入一个好的学校,绝对不能输在起跑线。

  在这四个家庭教育方式中,让我感悟最深的就是职场妈妈苏醒对于孩子的教育方式。苏醒是一个女强人,她常常忙于工作,没有时间陪伴孩子,一直把孩子交给保姆带,直到有一天保姆的离职,她这才感受到自己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孩子在各个方面都已经落后别的小孩一大截了。

  为了让孩子不输在起跑线上,苏醒开始全力以赴的鸡娃模式,她给孩子报了各个培训班,并制定了一系列的教育计划,还给孩子买了一大摞的书,每天逼着孩子去学习。

  

  苏醒这种拔苗助长的方式,让儿子压力太大,喘不过气来,最终患上了一种病,这个时候苏醒才明白,在孩子的童年时代,身体才是最重要的。

  面对孩子的教育问题,其实是最让父母头疼的事情,我们既希望孩子在学习上面可以卓越,又希望他不要有太大的压力,但更多的人都希望孩子能够赢在起跑线上,这其实是错误的观念。那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呢?

  张华老师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这本书里曾说:如果说有所谓的“起跑线”,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真正的起跑线;其实也没有什么“终点线”,如果说有,也只是激励我们养成长期主义思维习惯的工具罢了。

  《世界是我们的课堂》是张华老师花费了10年的功夫,写出的一本“未来之书”。好的教育是什么样的,面向未来,孩子的学习方式适合做什么样的改变和调整,以及如何高效高质量地陪伴孩子并塑造健全的人格,我们都可以在这本书中找到答案。

  

  一、真正智慧型的父母,会让孩子赢在终点线

  现如今的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父母都希望把自己孩子的时间填满,他们觉得别的孩子都去补习班了,如果自己的孩子不去,就会掉队。

  其实这是一个怪圈,智慧型的父母,往往会把孩子的终极目标当作开始,并且在这过程中不断地去培养孩子的感知能力,让他们获得拥有幸福的权利。

  

  前段时间在幼儿园工作的时候,班级里有一个男孩一来到教室里就忍不住哭个不停。

  于是我连忙关切地问他,孩子你哭什么呢?原来孩子满心委屈地说,他父母在他上完幼儿园以后给他报的英语学习班和语文学习班,他每天晚上都得写作业。没有时间玩耍,心里很痛苦。仅仅一个三四岁的孩子,学业都这么重,实在让人唏嘘。

  如今随着我们生活越来越好,家长对孩子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不仅希望孩子德才兼备,还希望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中凤。

  也许在家长看来,孩子的教育势不可挡,必须要从小的时候就抓起,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但是这样的方式却往往没有办法去顾及孩子的感受,只会让孩子从小就背上重重的包袱,艰难前行。

  张华老师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这本书告诉我们:真正智慧型的父母,应该秉承的是“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的理念。

  有时候父母的格局确实非常重要,如果只是一味地以学习成绩为目的,那么只能让孩子成为学习上的机器。

  我们作为家长,更应该花一些时间去关注孩子的其他方面,让孩子在玩与学中成长,并且拥有他们独立的空间,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毕竟,开心快乐地长大,比每天哭丧着脸要好很多。

  学习成绩只是一方面,我们还要去培养孩子的感知,让他通过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去认知这个世界,并拥有幸福感。

  就连在世界名校的录取标准里也是觉得:学术并不是最重要的,相比学习好,有特点才是最重要的,当孩子在某一领域有持续的热情,我们就不应该把他扼杀在摇篮里,而是全力地去支持他,让孩子成为一个拥有感知能力并获得幸福感的孩子。

  

  二、父母适当放手,让孩子敢于做自己

  就算我们再想要孩子变成自己喜欢的模样,也不能强加给予孩子压力。不要贪心地去改造孩子,这完全没有必要。良好的教养方法都指向一点——敢让孩子做自己。

  孩子的天性就是贪玩,作为家长,我们不应该用自己的行为去禁锢孩子的思想,而是发挥孩子的天性。

  平时多给孩子一些空间让他们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也就是留白的时间,这个时间,孩子想做什么就让他去做吧,只要这个做法没有损害他人的利益,没有存在危险的行为就可以。

  我家小孩今年两岁半,是一个非常贪玩的孩子,尤其是爱玩水,每次我洗衣服或者拿盆子洗脸的时候,他就忍不住连忙撸起袖子,想要给我去帮忙,实则是捣乱,他会把家里的鞋子衣服扔到盆里洗,他还会把水弄得哪里都是……

  每次看到他贪玩就忍不住对他发脾气,尤其是看到他把水弄得哪里都是,就会忍不住发火,想要体罚他,希望他能够变得乖巧,听话。

  父母都希望孩子能够变成自己想要的样子,然而我们却忽略了孩子的天性,虽然我们给了孩子生命,但是孩子的未来是自己去决定。我们不应该去贪心地改造孩子。

  

  纪伯伦曾说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他们是生命对自身渴望而诞生的孩子,他们有自己的思想,我们可以保护他们的身体,但没有办法守护他们的灵魂。

  作为父母,我们给予孩子最好的方法就是敢于让孩子去做自己,如果觉得这件事情有趣那就去做吧,如果喜欢什么只要在一定范围内就去实行。

  如今,我已经不会过多地干涉孩子,他想怎么玩就怎么玩,他负责开心快乐,我负责他健康快乐地长大。

  张华老师曾要求一个朋友给少年商学院的家长们分享,这个朋友谈到自己女儿说,他的女儿喜欢打羽毛球,于是就加入青少年国家队,听起来好像是很厉害的样子,但其实在里面也是玩。面对女儿的成长经历他称:小的有小的玩法,大的有大的玩法。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多给孩子一些留白的时间。让他们可以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偶尔发个呆,和其他的小朋友们打成一片,这也是孩子成长非常重要的一部分。

  这就是非常智慧的父母,他们不在乎孩子能够真正成为专业人士或者专家,而关心的是孩子能够在一个环境中交到朋友,发展自己,生活开心就行。

  当父母不会给予孩子过多的期望和要求的时候,孩子往往会沉浸在自己最想做的事情里,并发挥出让父母意想不到的才能。

  所以我们在生活中不仅要给予孩子生活上的留白,而且也让给他们是试错的留白,允许孩子们犯错,毕竟这是他们成长最重要的一部分。

  

  三、父母高质量的陪伴,可以塑造孩子健全的人格

  莫言说:“没有天生的成功父母,也没有不需要学习的父母。现如今很多父母都是无证上岗,在教育孩子方面往往有很多不足,要想教育出一个健全人格的孩子,除了不断地学习之外,而且也要高质量地陪伴孩子。

  1、孩子广泛读书,良好互动

  还记得在我小的时候,因为家里穷,上学就变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后来好不容易在好心人的帮助下能够重回学校,内心的激动无以言表。

  那时候最开心的就是在校门口买一两块钱的故事书,看得津津乐道,沉迷其中。如今长大了,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却没有精力再去认认真真地看一本书。

  直到成立了家庭,有了孩子,这才发现学习的重要性。为人父母要想教育好孩子,就要做一个成长型的父母,并且有远大的格局和世界观,孩子才能够受到影响。

  我们不要因为孩子小,看不懂,就不让他去读一些经典书。也许在家长看来孩子不懂,但是在讲的过程中,往往孩子会有很多的想象空间,所以要去学会引导孩子,发挥孩子的潜能。

  

  孩子不仅要去读名著,还要去读历史哲学等等,当他读这些书的时候,就相当于是在和智者交流,同样境界就会加深。在这过程中,我们要陪伴在孩子身边,和孩子一起交流这本书的意义和收获,并鼓励孩子把书中的核心主题说出来。这样孩子往往会成长得非常快。

  2.培养受挫能力,不断复盘

  每个人的成长都不是一帆风顺的。更何况孩子,我们不应该过多地宠溺他们,生活中的一些挫折和磨难,还是需要孩子们自己亲自去面对。

  当孩子遇到考试失败或者比赛失败的时候,父母可以陪伴在孩子身边安慰他们,让孩子知道其实失败并没有什么,让他们学会去面对自己的失败,并从中去复盘,总结经验。

  张华老师在《世界是我们的课堂》有一个观点是:“背靠背不如面对面,面对面不如肩并肩”

  

  什么意思呢?现在我们很多家长由于忙于工作和孩子交流得很少,就算面对面,有时候也不知道孩子在想什么,与其这样,还不如肩并肩与孩子共进退,走进孩子的内心。

  孩子受到挫折的时候,父母保持同理心,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有时候即使一句话也不说,父母的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就会让孩子能够感受到父母满满的爱。

  3.帮助孩子打开心房,创造梦想

  生活充满着无限的美妙,如果我们一味地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往往就体会不到自己身外的一些美景。

  作为父母,我们不仅要自己出门看世界,而且要带领孩子看到更多不一样的精彩,让孩子多参加社会活动,体验生活中的乐趣。并且让孩子释放自我的天性,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成为自己想成为的人。

  在这过程中不要给予过多的引导,让孩子自由去发挥自己的潜能,因为每个孩子。它们小小的脑袋充满着大大的能量。有时候他们的奇思妙想都会让我们觉得很惊讶,这就是孩子的天赋。

  我很喜欢的一位儿童发展心理学科学家曾经说过一句话:“你养育一个孩子,是重新活一次的机会。你有机会,把你缺失的能力,跟孩子一起补足。”

  

  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也是自我完善的一个修行。正是因为孩子的到来,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有趣,让我们不自觉地想要努力变成更好的父母,去学习,去改变,去成长,并通过自己的一言一行去影响孩子,也希望孩子在自己未来的人生旅途中发亮发光。

  我们过去所没有完成的梦想,曾经缺失的遗憾,不能因为我们是父母,就把这些梦想和负担强加在孩子身上,应该去根据孩子个人的意愿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让他们对自己的兴趣爱好,充满热情,保持上进,找到自己一生所追求的东西,并给予他们全力的支持。

  我们每个人穷其一生,无非在做两件事情:一是努力找到自己真正的兴趣爱好和自我价值实现之路;二是找到正直、善良、责任感这些品格最正确的代际传承之路。

  每个孩子都有属于自己的天赋,我们应该尽早让孩子找到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然后进一步激发他们挖掘自己的潜能,当孩子遇到自己感兴趣的事情以后,他的行动力和能力就会有很大的提升。

上一篇:

下一篇:

Copyright© 2015-2020 荆门生活网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