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06-19 19:32:02
1.彭德怀临危受命入朝作战
当朝鲜战争刚开始打响的时候,主席的想法是要进行抗美援朝的,主要目的就是不要让美国在中国边境布防,会影响国内的经济建设,威胁东北的工业基础,而且从社会主义阵营的角度出发,也要帮助金日成这个小弟,给斯大林几分面子,但是这样的想法反对的声音也是不绝于耳,有些人认为中国国内百废待兴,再加上美国军事装备世界一流,为了一个小小的朝鲜而打烂自己的国家是得不偿失的。
在这样的僵局下,主席将在西北恢复生产的彭德怀叫了回来,并且和彭德怀进行了沟通,彭德怀完全支持主席的意见,于是第二天在会议上彭德怀随即发言:抗美援朝的意义极大,不进行抗美援朝的战争对我非常不利,大不了我们在多打几年游击战争而已。
于是主席拍板,任命彭德怀作为志愿军总司令,开始了抗美援朝的准备。
彭德怀在战争年代练就了一身虎胆,打起仗来几天几夜不合眼,站在地图前更是反复查看地形,研究和联合国军的作战方案,而且在出发前主席更是再三叮嘱,进入朝鲜后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利用自己的夜战、近战优势,趁美国还不明白中国军队入朝作战的实际情况,打赢入朝作战的第一仗。
2.彭德怀要将梁兴初一撸到底
彭德怀也是信心满满,1950年的10月,中国志愿军已经到达了朝鲜战场的前沿,本想进入朝鲜战场后先进行休整,研究一下联合国军的作战情况,让部队熟悉一下朝鲜的地形,了解一下作战的具体情况,不曾想战争局势发生了变化,在这样的情况下于10月25日发动了第一次战役,在第一次战役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小插曲。
当时要求38军军长梁兴初率领部队向朝鲜的军隅里挺进,消灭那里的联合国军的部队,但是梁兴初接到前方传回的情报是美军的一个黑人组成的部队,大约有一个团的兵力,为了期间梁兴初命令部队放慢前进的脚步,等熟悉情况后再做进一步打算,最终导致敌军毫发无损地撤出了战斗,据事后得知当时驻守在阵地上的不是黑人团,而是南韩的部队,在军事总结会议上彭德怀发火了。
彭德怀先是在会议上对各个部队作战成绩给予了肯定,大家打得都不错,打出了军威国威,打出了志愿军的威风,但是话锋一转,冲着梁兴初发火了,批评了梁兴初畏战怯战的作战思想,遇到黑人团就不知道怎么打了,而且连同38军都一起骂了,说梁兴初领导的部队就是老鼠部队,如果下一次还打得如此窝囊,就撤掉梁兴初的军长职务,一撸到底回家种地去,彭德怀生气的喊道:我彭德怀别的本事没有,斩马谡的本事还是有的!
3.彭德怀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从第一次战役打响之后,彭德怀就开始了在朝鲜战场上与联合国军展开了殊死搏斗,利用我们部队的作战特点,昼伏夜出,积极组织部队,利用自己的优势和敌人进行周旋,往往一场战役的准备阶段需要很长的时间,毕竟我们的后方补给是一个非常大的困难,因为我们的部队没有制空权,因此联合国军的飞机对我们的整个作战区域和后勤补给随时都可以发动袭击,寻找目标,这样的一种状态下,我们的志愿军承受着巨大的困难,彭德怀也是心急如焚。
对于武装到牙齿的联合国军,彭德怀的心情是沉重的,因为打仗的双方军事装备差距很大,因此每一场战斗都是很艰苦的,牺牲也是非常巨大的,长津湖战役发起时,赶上朝鲜50年来最冷的极寒天气,部队没有得到很好的补给,导致成千上万的战士冻死和冻伤,很多战士的胳膊、腿都被冻坏,只能锯掉,更有一个连的战士在死鹰岭全部冻死。
在铁原阻击战中,为了保证大后方的战略物资不被联合国军破坏,保证后续战斗的顺利进行,彭德怀果断下达了作战命令,即便是把63军打光了也要坚守铁原,不准后退,63军硬是在铁原坚持了12天的战斗,成功阻击美军想突破铁原的战略企图,保证了战略物资成功转移,这一仗不仅打出了63军的威风,也让彭德怀在前线动情的落泪,一个满编完整的63军,铁原阻击战打完之后还剩下不到千人。
4.彭德怀忘我工作长出肿瘤
彭德怀不仅作战勇敢,指挥得当,而且也是铁汉柔情,对待战士更是爱戴有加,因此在面对联合国军强大的军事装备时,既要打赢战斗,又要避免自己无谓的伤亡,在如此的作战思想下,他对作战情况要了如指掌,尤其是每个部队的作战位置、战斗情况、激烈程度都要了然于胸,因此每一次战斗的组织、发起、过程和结果都要认真的进行跟踪研究。
这样的一种工作方式往往是夜以继日,连续工作,因为他深知志愿军的人员素质、武器装备和物资补给都不如美军强大,我们唯一拥有的优势就是一不怕死,二不怕苦,战士们都有作战顽强不怕牺牲的革命精神,而且很多时候部队的作战物资都很困难,很多粮食、弹药都很难送到前线,面临的环境是非常严峻的,这样的情况下彭德怀更是难以入眠。
由于连年的战争,彭德怀的身体本身就不好,但是临危受命奔赴朝鲜更是将生死置之度外,因为朝鲜战争的环境非常恶劣,因此他的胃病、关节炎和痔疮都继续恶化,很多的时候疼得他大汗淋漓,即便如此他也没有喊出疼字,继续分析敌情、研究美军特点,了解地形地势,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对我军有利的作战方案,保证一旦战斗打响我们就会取得胜利,尽量减少我们部队伤亡,最大限度的粉碎和打击敌人的嚣张气焰。
彭德怀很多时候都要亲临作战一线,了解战斗的实际情况,在崇山峻岭之间,在飞机大炮的轰炸间隙,穿梭在各个作战区域,从后勤保障、作战规模、人员布置、物资储备、弹药供给、规避轰炸等等,事无巨细都要亲自过问,因为他深深知道这场战争对于志愿军而言意味着什么,在入朝作战一年多后,1951年的8月,在彭德怀左额的地方长出一个小小的肿瘤。
起初彭德怀并没有在意,也无暇顾及这个小小的肿瘤,可是随着时间的延长,这颗肿瘤越长越大,甚至医生看到后担心会是癌症肿瘤,因此建议他回国治疗,毕竟战地医院比较简陋,医疗设施也不齐全,一旦手术失败或者伤口被感染,彭德怀的生命就会受到严重威胁。
对于医生的建议彭德怀毫不在意,毕竟在战场上看惯了生生死死,生个病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了,没有必要大惊小怪的,于是和医生们讲道:死不了人的,简单的处理一下就可以了。对于将领们的规劝也毫不动摇,只允许医生在肿瘤上开一个口子,将里面的脓液挤出来就好,而且对将领们说,你们不要怕,我彭德怀不会那么轻易的死掉,出了事情我自己负责。
5.服从中央命令回国看病
对于彭德怀这样的工作态度,将领们担心他的身体,于是偷偷地将彭德怀染病的消息上报了中央,周总理在看到将领们发来的电报后不敢怠慢,马上就和主席汇报了彭德怀的情况,两人经过对局势的分析,认为后期不会再有大的战争,而且在朝鲜一年多的时间里,将领们已经得到了很大的提升和锻炼,应该可以面对美军的进攻,于是拍板让彭德怀回国治病,让陈赓去接替彭德怀的位置,让彭德怀回国接受治疗。
陈赓到了朝鲜之后,不曾想彭德怀不肯回来,非要把美国佬打服,直到取得决定性的胜利才肯回来,这让陈赓左右为难,只好把彭德怀在朝鲜的情况一五一十地向中央汇报,听从中央的意见,周总理在接到陈赓反映的情况之后,他也深知彭德怀的脾气,于是报请主席批准,以党中央的名义要求彭德怀迅速回国,不得延期。
彭德怀在接到中央的电报之后,知道再不回去就会受到批评了,经过对当时联合国军的认真分析,认为后期的战斗不可能会有大的变化,此时的志愿军也得到了很大的补充,制空权也因为苏联空军的介入有了很大的转变,炮兵部队也得到了发展,认为我军在后期的作战中不会受到大的影响,于是决定接受中央的意见,回国看病。
即便如此,他还是很不放心,在动身之前他首先找到了负责后期补给的司令员,要求想尽一切办法要保证部队前线的物资供给,不能让战士们打仗没有子弹,吃不饱,穿不暖,因为他深知打仗打的是意志,是勇气,更是后勤补给,他又在志愿军会议上把敌我双方的形势进行了分析,表示后期应该不会有大的战斗发生,要打就狠狠地打,打疼他,打老实他,美国鬼子就不敢再发起攻击。
6.彭德怀回国治病另有重用
他将朝鲜战场的工作交由邓华代理,根据朝鲜战场上的形势,双方之间不会再发生大的战斗,无非就是为了面子和利益进行一些小规模的战斗,在交代完毕之后便起身回国,他在中央的文件里已经看出了点苗头,恐怕回去之后不仅仅是治病那么简单,一定还有其他的问题等他回去解决,正如他所料,果然国内的军委日常工作出现了问题。
彭德怀在回到北京以后,先和周总理和主席汇报了一下朝鲜战场的具体情况,分析了一下战争局势,表明后期应该不会发生大的战斗,随后便进了医院接受治疗,经过医生的全面检查,这个左额的肿瘤是良性的,不会发生癌变的可能,只是因为常年的工作积劳成疾导致的,只要切除就可以了,手术非常顺利,两个多月后彭德怀出院了,他要求回到日思夜想的朝鲜战场,要和战友们一起将联合国军打回原形,直到服气为止。
他的这一想法被周总理给拒绝了,经过中央和主席对朝鲜战场的判断,表明朝鲜战争已经接近了尾声,就目前而言不会再有大的战役打起,因此中央决定让彭德怀留下来主持军委的工作,担任中央军委副主席和代理总参谋长的职务,分担一下周总理身上的担子,毕竟建国初期,百废待兴,尤其是周总理工作更是身兼数职,非常辛苦。
当时的情况是中央军委的正常工作曾经有徐向前、聂荣臻和林彪担任过,但是他们因为都在战争年代留下了很多的伤病,因此相继累倒,一时间无人可以接替工作,考虑到朝鲜战争已经接近相持阶段,于是想让彭德怀担任这个职务,主持军委的日常工作,彭德怀表示自己能力有限,无法担任这个重要的工作,如果不让回朝鲜,回到西北自己的老部队也可以,主席对于彭德怀的这个要求给拒绝了,必须服从中央的工作安排。
彭德怀不得不受命,并在新的工作岗位上勤勤恳恳,为国家的军事建设奉献出自己的一切,抗美援朝胜利之后,他获得了朝鲜颁发的一级国旗勋章,以此表彰他在朝鲜战场做出的贡献。